(吉隆坡讯)说到“ 马熔锡净利下滑 ”,你可能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市场不景气或者需求疲软,但其实,这次的主因是税务部门的一次性追缴。
根据公司最新报备,旗下持股80%的子公司Rahman Hydraulic Tin在去年6月被要求补缴2019、2021和2022年三个课税年度的额外税款及罚款。虽然通过上诉,金额从最初的3130万令吉减至今年5月确认的1410万令吉,但这笔费用仍重重压在本季账面上。
结果,公司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暴跌了57.7%,仅剩772万令吉,确实让人难免皱眉。
营收小幅增长,转型行动提速

不过,别以为马熔锡的主营业务就完全掉链子了。得益于锡金属价格的回暖,营业额其实微增2%至3亿6977万令吉。
公司总执行长杨满堂坦言,尽管全球环境复杂,公司依旧保持谨慎,并且将重心放在“成本管控”和“提升营运效率”上。
更重要的是,马熔锡已宣布将在2025年关闭现有的北海冶炼厂,转而将重心放到英达岛的新厂区。这一举措,不仅能提升效率,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,符合全球环保趋势。
这波“搬家”,其实暗藏不少机会。
马熔锡净利下滑,背后还有“未来密码”
你有没有想过,企业在遇到大额一次性费用时,最怕的其实不是数字的骤降,而是能否借此契机重整旗鼓。
马熔锡除了搬迁冶炼厂,还计划加大采矿产量,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。换句话说,虽然净利被冲击,但公司正在为长远增长铺路。
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产业转型从来都不是“一蹴而就”的,尤其是涉及到重资产和资源开采的企业。
但如果这次英达岛的新基地能带来显著的效益提升,那么这次的“净利下滑”,或许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。
马熔锡净利下滑 | 只是阶段考验
综上所述,“马熔锡净利下滑”确实让投资者有些担心,但这背后的故事,比账面数字更耐人寻味。
税务压力让公司不得不调整战略步伐,关闭旧厂、开新厂,同时优化资源配置,迎接未来更严峻的市场挑战。
说真的,这不就是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吗?挑战虽多,但谁能挺过去,谁就赢得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