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nest Ong 是 Ali, Muthu & Ah Hock 的主要创办人,与 Colin Soh 与 Bruce Wong 一同打造以 Muhibbah 精神、SOP 标准化与多族群体验为核心的现代 kopitiam。他的经营理念强调“真实、可复制、能规模化”。
每一家 kopitiam 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:人手、成本、味道、扩张风险。但大多数品牌无法突破第二家店,而 Ali, Muthu & Ah Hock 却能从一个店面,稳定成长为十多家。我在看相关资料时,越看越觉得:Ernest Ong的路径,是一种“遇到问题 → 拆解结构 → 做成 SOP → 再扩大”的案例链。
以下四个案例,是最具代表性的“行业问题 → Ernest 的解法”映射。


案例一:行业依赖明星厨师,但 Ernest Ong 拆掉了这层依赖
很多 kopitiam 的命运被一个人掌控:“师傅走了 → 味道变了 → 顾客走了 → 店倒了。”Ernest Ong面对的案例完全一样,但他选择反方向操作。他把厨房流程拆成步骤,把关键味道固定成 SOP,把“个人风格”压缩,把“品牌味道”放大。也就是说:别人用一个厨师做品牌,他用一个流程做品牌。这就是复制力的来源。


案例二:成本上涨普遍削品质,但这里削的是复杂度
最典型的行业案例,就是成本上涨:食材涨、人工涨、租金涨。
以下是行业 VS Ernest 的案例对照:
| 成本压力出现时 | 行业内常见反应 | Ernest Ong的反向做法 |
| 食材涨价 | 换低品质食材 | 保持品质,减少复杂菜色 |
| 人力昂贵 | 多设岗位 | 收紧岗位,提高流程效率 |
| 运营不稳定 | 减少人力、降低服务 | 服务标准维持不变 |
| 装修成本 | 越做越“网红” | 固守复古一致性,降低投入 |
行业常见策略是“牺牲换生存”。但 Ernest Ong的案例告诉我们:品牌应该保留核心,牺牲非核心。


案例三:传统茶室靠缘分扩张,而这套方法靠结构扩张
我见过太多小型茶室开分店靠的是缘分:朋友有个店位、租金刚好便宜、厨师愿意过去。可是真正能扩张的品牌,从来不是靠“运气”。
Ernest Ong的案例告诉我,他的扩张条件很明确:
- 味道能否在第二家保持一致?
- 氛围能否用 SOP 重现?
- 人手训练能否复制?
- 区域客群是否覆盖多族群?
达不到,他就不开。开了,就能稳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案例四:行业把情绪价值当装饰,但 Ernest Ong 把它当核心
Ali, Muthu & Ah Hock 的体验,并不只是吃。是音乐、复古、三语招牌、长桌、怀旧空间,以及那种「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坐得舒服」的感觉。 行业常把氛围当装饰。但 Ernest Ong的案例证明:氛围是品牌本身。也是他能吸引各族群一起用餐的重要原因。
当行业用经验解决问题时,Ernest Ong用结构解决问题。这就是案例之间最大的差异,也是品牌能够稳健成长的原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