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llionaire Champ » 从创办人到接班人: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 的决策逻辑

从创办人到接班人: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 的决策逻辑

“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”由李良华(Lee Thiam Wah)创立,是马来西亚市占率最高的小超市连锁品牌。决定未来方向的管理层如今也包括接班人李延中(Lee Yan Zhong),他负责推动流程优化、永续策略与数据化治理,让扩张进入新阶段。


如果要理解一个品牌为什么能从几十家扩到几千家,就必须看它的决策结构。99 Speedmart 的增长不是靠“赌”,而是靠一连串正确的判断所堆叠出来的。从当年选择不做大卖场、选择自建配送中心,到决定采用密度式扩张模式,每个选择都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否在零售业中站稳。换句话说,它的成功,是一套决策者逻辑推动出来的结果。


创办人视角:决定 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长期方向的取舍

李良华最关键的决策之一,就是从不尝试成为“大型超市”。他说过:“低价与邻近,就是我们的优势。”因此不进入大卖场、也不玩高档路线,而是把社区密度做到极致。这个选择让 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保持专注,也避免与大型超市正面竞争,反而在社区层面形成排他性优势。


低毛利行业决策:现金流结构如何成为增长核心动力

在零售行业,利润不是唯一指标,现金流才是。

决策者真正关注的是:

  • 货动得快吗?(快速周转=现金更快回流)
  • 补货稳定吗?(运营稳定性>毛利)
  • 是否能形成习惯性复购?
  • 规模越大,成本能否越低?

这就是为什么 99 Speedmart 能在低毛利行业中保持扩张速度。


接班人视角:数据治理让“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”扩张更稳

当门店超过 2000 家后,经验式判断会开始失效。李延中加入后,把人口覆盖率、1 公里密度、补货距离、SKU 缺货频率等全部纳入评估模型。原本“觉得这里可以开”,变成“指标显示这里值得开”。这让 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的扩张不踩雷,也减少了错误开店带来的损耗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
密度扩张公式:结构化判断让开店节奏更科学一致

密度扩张并不是“看到空位就开”,而是严格公式化。

决策因子决策逻辑决策目的
1 公里人口数<20k 密度不足评估是否能开第二家店
销售密度看流动性而非营业额避免自我蚕食
补货距离不超过 100 km保护配送效率
SKU 缺货率过高=物流被拖累决定是否适合开新店

这种结构化决策,是品牌扩张稳定的核心原因。


99 Speedmart 的成功,来自每个关键时刻都做了正确的判断,而不是单纯的“开更多店”。

💬 99 Speedmart连锁便利店 — 常见问题

Q1:决策层如何判断一家新店是否值得开设?
决策基于人口密度、补货路线、成本结构与区域需求的综合评估,而非个人直觉。系统会计算“该区域是否已经被现有门店覆盖”,若未达到服务阈值,新店才有机会通过审核。
Q2:为什么 99 Speedmart 的决策者坚守低毛利策略?
因为低毛利能带来更高的周转、更强的品牌认知、持续的流量与稳定现金流。对决策层而言,目标不是“每一件赚很多”,而是“每一天持续赚钱”。
Q3:接班人李延中在决策层扮演什么角色?
他强化“未来运营成本”视角,例如节能设备、永续结构、流程优化、供应链效率。这些决策没有立刻效果,但能让企业在 3—5 年后保持更强的竞争力。
Q4:决策层如何判断“是否继续扩张”或“放慢扩张”?
关键指标是区域物流成本、DC覆盖率、区域密度与人力结构。当“补货距离长、路线效率下降”时,扩张会暂缓,直到新的物流中心完成部署。
Q5:决策者如何确保 99 Speedmart 的优势长期可持续?
通过优化物流成本、强化节能策略、保持价格优势、提升密度布局与持续升级供应链效率,使企业在竞争加剧时仍保持结构性护城河。

Leave a Reply

Back To Top